相關資訊:金魚養魚經部落格地圖
一、判斷錯病因,下錯藥症狀相似,病因不同,藥下錯也沒效!
1.症狀:擦身、跳缸、摩缸
可能原因:體外寄生蟲、毒素反應、水質差
對應處理方式:應用驅蟲劑、同時加強換水與過濾
2.症狀:鰓發紅、呼吸急促
可能原因:鰓蟲、水中氨中毒、細菌性感染
對應處理方式:若只用殺蟲藥,細菌仍會惡化
3.症狀:白點病、黴菌病傻傻分不清
可能原因:白點病用亞甲藍/孔雀綠,黴菌用抗黴藥
對應處理方式:誤用會導致病情延誤
二、藥效失穩,用藥環境不對
藥有用,但用錯方法或環境會「殺敵失敗」。
- 水質太差(高氨、pH震盪):藥效大打折扣
- 沒有移除活性碳、蛋白除沫器、UV燈:藥直接被吸光或分解
- 溫度不對:部分病原如白點在高溫(28~30°C)代謝加快、藥效才好發揮
- 光照分解藥效:例如福馬林、孔雀綠會被光分解
- 用藥劑量錯誤:怕傷魚劑量太少 → 殺不死病原、又造成抗藥性
三、病情太晚發現或魚體太虛
當病已經惡化,魚的免疫系統已崩潰,即使用對藥,也可能回天乏術。
- 比如:細菌性感染已內化(內臟敗血) → 外用藥幾乎無法救
- 或是魚已「不進食」→ 口服藥無效,只能靠注射(家庭無法做到)
四、藥物抗藥性或品質不穩
- 一些體外寄生蟲或細菌可能對常見藥物已有抗藥性,導致「下藥無效」
- 有些藥物開瓶後保存方式錯誤(暴露光照、受潮、過期),導致失效
- 某些便宜品牌藥物,成分、濃度、指示不明(缺換水頻率及換水量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